更新时间:2025-09-05 04:02:39
二十世纪最后的欧洲电影大师贝拉·塔尔,在千禧年间留下了一部殿堂级的艺术电影——《鲸鱼马戏团》。一百四十五分钟的影片仅仅由三十九个镜头组成,贝拉·塔尔用冷峻深远的长镜头将观众带入那座狂暴汹涌的小镇,体会着个体在荒诞现实与历史洪流中的无力。影片极具美感的画面背后,蕴含着太多深层次的表达,以下将从多角度阐述自己观后所思。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冷清压抑的匈牙利小镇,我们跟随主角詹诺斯将剧情缓缓展开。某天,一个突然到来的马戏团,携带着巨大的鲸鱼尸体和不曾露面的神秘“王子”,打破了小镇原本的秩序。鲸鱼作为造物主的神迹,却被民众视作“渎神的怪物”,只存在于他人话语里从没露面的神秘“王子”,则通过煽动性的演讲使民众陷入狂躁。影片以暴民摧毁医院和欺凌病人为高潮,詹诺斯目睹着一切的发生。一夜的暴乱以政府镇压而终,小镇之景一片荒芜。作为唯一关心鲸鱼的纯洁之人詹诺斯,在目睹这荒诞的狂乱之后,精神上不堪重负,最终以一副麻木的神态呆坐于精神病院的白床。 一.历史与政治的再现 单单从某一节点的历史去解读这部影片或许是片面的,在了解匈牙利近百年的历史后,我觉得这部电影更像是在隐喻匈牙利几十年来的动荡史,这是属于贝拉·塔尔对过去的直视。 影片中从未露面的神秘“王子”,通过语言煽动群众,操纵全镇的民众发起暴动,影射了二战期间德军控制了匈牙利全国主要城市,匈牙利成为德国事实上的傀儡国。片中没有交代群众如何被洗脑,仅是展现了暴动的过程,好似极权统治下的集体无意识行为。 影片中遭受控制的暴民受到军队镇压,隐喻了1956年震惊世界的“匈牙利事件”。苏联对匈牙利的控制达到了顶峰,于是一场反对强权控制的游行活动在首都布达佩斯爆发了。而苏联部队在没有获得匈牙利政府正式邀请的情况下,突然入侵,对游行进行了军事镇压,面对苏联的军事入侵,匈牙利人民爆发了人民起义。十四天,一场独立的游行活动,演变为了苏联控制下的权力更替。电影中极具威慑的坦克,残破不堪的小镇,在废墟中死去的人民,便是“匈牙利事件”落幕后的一个社会缩影。 《鲸鱼马戏团》改编自小说《反抗的忧郁》,而此书作于1989年,正值东欧剧变之际,从这方面解读也未尝不可。影片中的小镇面临着能源危机,民众癫狂,封闭落后等问题,与东欧剧变时期匈牙利经济停滞,社会动荡,国际处境恶化等情况具有相似性。导演贝拉·塔尔始终直面家国的过去,并以一种哲学批判将历史本身直观地呈现了出来。 二.贯穿始终的暴力 如果要为这部电影提上一个关键词,那么我会提取“暴力”两个字。影片以冷峻的视角观看着故事的全程,其间蕴藏许多可供解读的东西,但是充斥全片的“暴力”无疑是一大核心要素。以警察局长以及镇压暴乱的军队为代表,象征着制度性暴力,他们通过制度的力量对群体进行控制和压迫,具有隐蔽性和长期性。而影片中警察局长的两个孩子,浸淫在吵闹与混乱的家庭环境之中,他们喊打喊杀,表示暴力的延续,且墙上高挂剑与枪这些暴力武器,暗示下一代暴力机器的培育。 影片中民众的暴力无疑是最直观的。在“王子”的暴力煽动之下,民众在广场燃起火焰,最终发生了一场足以影史留名的“暴乱”。镜头对准暴乱的人群,没有人发出声音,也没有人喊口号,只有整齐划一的脚步声,镜头中一个挥舞棍子打节拍的暴动者,成为了影像中运动幅度最大的人物,一场无声的暴力。进入医院,摄影机以幽灵般的视角穿梭于暴乱之中,见证着暴民对病人的欺凌,记录着一场只有打砸声而无哀嚎声的沉默影像。没有情绪的渲染,没有戏剧的处理,仿佛只是一场机械的仪式。不同于传统的暴力美学,贝拉·塔尔解构了暴力,呈现的是人性与社会的异化,再加之娴熟的长镜头运用和沉默的张力,刻画了一副荒诞暴力的场景。最终,暴民在看到浴室中一个形容枯槁,颤颤巍巍的老人后,结束了这场暴乱。门后的詹诺斯目睹了一切,他神情复杂地注视着镜头,也仿佛在注视纵容这场暴乱的“我们”。贝拉·塔尔通过自己的美学,将暴力置于观者眼前,不是简简单单的说教,而是以审视的目光,将其从血腥表象升华为对人类困境的哲学凝视。 三.符号隐喻 影片中多次出现鲸鱼这一生物,且片名被译为鲸鱼马戏团,那么鲸鱼在这里到底有什么寓意?鲸鱼作为神造的奇物,或许象征着一种纯粹的本性、天然的美,詹诺斯懂得欣赏鲸鱼,因为他心中还有一片纯净之地。而那些群众之所以对鲸鱼感到恐惧,并将其视为“不祥征兆”,是因为他们没有理性的判断,且心中的净地早已磨灭,他们将鲸鱼作为负面情绪的宣泄口,至使其成为暴力与愚昧的牺牲品。电影的结尾,詹诺斯的叔叔走到除了裸露的鲸鱼外空无一物的广场,他第一次注视它的眼睛,而后以一种震撼的神情若有所思地离去,或许,他在那一刻对这场暴乱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也对那份纯粹的本性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 影片中詹诺斯叔叔对十二平均律的评价的片段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詹诺斯的叔叔认为人造的音乐是一种残缺的和声,音乐只有在完全属于上帝的情况下才会更好,正如他拒绝由人组织构架的社会秩序,拒绝这种煽动者和暴民构筑的社会。可是到了最后,他还是将钢琴调至十二平均律,这是个人意志的消亡,也是理想化的失败,更是贝拉·塔尔对残酷现实社会的批判与控诉。 四.极致的美学 贝拉·塔尔被称为大师,不仅仅是因为其影片内涵之深,极致的视听语言也是他的电影如此让人迷恋的原因。即使过了很久,你不再记得影片的内容,但一定存在某些片段占据你的脑海,它将成为你心中挥之不去的经典影像。譬如影片中第二个长镜头,詹诺斯孤身一人行走在路灯与黑夜构成的光与影之间,后推镜头保持缓慢的节奏,渐渐的,构图中央的詹诺斯被黑暗吞噬,这或许暗示着他的结局,但无论如何,这个镜头都提炼了极致的孤独。亦如詹诺斯第二次进入集装箱观看鲸鱼,在平视镜头中,一道光打在了鲸鱼的眼睛上,镜头里只有詹诺斯的脸和鲸鱼的眼睛可以看见,他们被黑暗包裹,犹如是暴乱中唯一能理解彼此纯粹性的存在,且之后詹诺斯偷听马戏团人员谈话时,也有一束光打在了詹诺斯眼睛上,形成母题。还有詹诺斯黑夜穿梭在广场时的长镜头,摄像机跟随主角的脚步,在以火为主光源的明暗对比下,在多而不乱的演员调度下,在不同景别的流畅切换下,在丝滑的镜头运动下,不仅交代了暴乱前的民众状态与景象,也反映了主角的迷茫和不解。包括上述提到的医院暴乱等场景,都能看出本部影片的长镜头运用造诣之高,光影塑造黑白影调的功力之深,构图、摄像机运动等场面调度的功底深厚。再加之将同一调子却时常变奏的配乐完美融入画面,达到了视与听的融合,给观众带来极致的视听体验。 《鲸鱼马戏团》,一部诗意与写实并存的电影,它的视听极具美感,但是极致的美学之下,是赤裸裸的现实。贝拉·塔尔与我们共同拿着一把没有刀柄的匕首,匕首刺向血淋淋的现实时,也割伤了我们的手腕。我们审视自身,审视社会,审视历史,同时,也审视着人类共通的暴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许凯挖的坑,田曦薇看不懂
下一篇:写多了 动态发不下了